校园网 | English
| 在线投稿 |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科教 > 正文
我校举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讨会
投稿日期: 2025-10-20     发布日期:2025-10-20     【信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靳玉婷

   10月18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讨会在中山西路校区举行。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名誉所长潘世伟,上海社联原党组副书记、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上海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高瑞泉,上海社科中心主任、社长、《学术月刊》总编辑金福林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校党委书记、中国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中心主任解超教授主持。

  解超指出,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议题,汇聚思想智慧,凝聚学术共识,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他强调,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持续探索,最终形成能够解释中国、影响世界的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潘世伟指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核心在于话语权与叙事权的问题。他分析了当前知识体系客观上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影响及其依附性,强调中国拥有自身独特的叙事传统和实践逻辑;同时,中国知识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回应全球性新挑战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他强调,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作应着力解决关键性理论难题,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学科,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

  桑玉成指出,当前研究较多停留在阐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层面,亟待向“如何构建”的方法论层面深化。他提出,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深刻社会影响,尤其是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及未来可能介入公共决策领域所带来的新挑战,这些都应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瞻性视野。他强调,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秉持理性、平和、开放的态度,要在交流互鉴中明确自身定位、丰富自身内涵。

  李友梅在发言中强调,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实践经验。为使研究成果更为聚焦和深入,可考虑将研究范围进行适当限定,例如选取特定历史阶段或关键领域进行深耕。结合自身参与教材改革的经验,她指出,教材体系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的改革与重构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应系统梳理和提炼符合中国国情、反映时代要求的核心知识与价值观念。

  高瑞泉从学术史角度切入,回顾了“自主知识体系”概念的源流,并指出其成为核心议题的时代必然性。他指出,标识性概念是构成新的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概念基础,哲学层面应重视“知识学”的建构,标识性概念是其重要分支。他强调,一个成熟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是“中国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体,当前研究中存在重“中国性”而轻“现代性”的倾向。他认为,将各学科领域的自主研究成果有效汇拢、提升至体系化高度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不能忽视扎实的学科基础训练。

  金福林将讨论引向知识的生产与创新机制视角。他指出,“本土化”在我国是一个显著现象,即现代性要素传入中国后往往都会进行本土化转化。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注重知识生产的概念工具与方法创新,探索如何将特殊的东西一般化。他认为,要系统整理近代以来中国各学术流派的创新发展,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提升至理论高度。

  与会专家学者与部分教师就如何立足中国实践、融通中外精华、聚焦关键问题,扎实推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展开了富有前瞻性的交流与探讨。

点击率:    编辑:新闻中心
相关信息
“税收服务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校举办 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诚信立身、赤心报国”现场教学活动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第二十届“立信・税协校园行”活动 我校荣获2025年度ACCA全国教育论坛卓越教育奖
我校教师获“民进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金融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举办教学成果奖申报专题师资培训
我校参加“铭记历史 奋进未来——国家安全思政大课堂”主题活动 序伦书院举办校友分享会
学校举办“十五五”中国经济形势预判与政府因应研讨会 我校学生获2025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
上川路校区:浦东新区上川路995号 文翔路校区:松江区文翔路2800号 中山西路校区:徐汇区中山西路2230号
沪ICP备09005481号-4 CopyRight ©2015-2016 版权所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