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原系经济学术语,是指能够运用国际眼光或者说国际视角,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经济运行,进行市场营销。在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总体发展趋势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提出: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已经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强调“国际视野”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
早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加上本次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迄今为止,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至少两次在思政课相关的重要会议上明确提出并强调:教师要有“国际视野”。这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的国内外环境之下,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的进一步要求,是新时期中国思政课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力量建设的新的重要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思政课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国际视野”?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视野”的三次重要论述,思政课领域中的国际视野可以归纳为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比较的方法和国际能力。
首先,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有追求世界共同目标,具备人类情怀的国际意识。思想课教学要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出发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全面传授国际知识。国际知识不仅要包括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显性知识,也包括规则、价值观、判断、预见等隐性知识。
再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要善于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通过国际比较,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规律性、共同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特殊性。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能力。教师增加国际意识,使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国际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身和学生的国际能力,使双方均能够面向世界,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能够进行国际交流和交往。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强调思政课教师的“国际视野”?
第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肩负培养国际先进人才的重任。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第四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请进来”和“走出去”。具体地说,就是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文化,物美价廉的原材料或产品等引入国内,同时推动中国国内相对先进的生产和生活要素“走出去”。“请进来”和“走出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界培养既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又有国际交往能力,从而能够利用各国之间的差异创造中国发展的机会的新型人才。
第二,是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中国近年来做出的重要国家顶层设计,其初衷是通过倡导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建设周边和世界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治理赤字的难题。当代在校学生肩负着实施和完成上述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要完成上述国家使命,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自觉了解、理解和学习他国的兴趣和能力。
第三,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时代背景下,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亦表明,以马云为代表的一批最先接触国外新鲜事物的企业家,由于率先创立了拥有更先进理念、或技术的企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领军人物。
思政课教师应如何合理运用“国际视野”?
为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和教学具备“国际视野”的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在课程模块设置方面,尽量提供多种形式的思政课供学生选择。可以开设双语思政课和全英文思政课;可以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适量开设人文视野拓展课程;也可以适度引入海内外名师、行业精英作高端讲座,作为课程的补充。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所授课程和教学内容,穿插介绍各国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国际知识内容;可以将世界史、文明史中相关内容引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正在发生的国际热点问题和国际知名案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适时采取国际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世界各国不同的道路选择,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特殊性;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差异让学生了解、理解当代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方略和策略;通过鼓励有游学或联合培养经历的学生介绍国外学习和生活心得,让学生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国际对比中去总结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思考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