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我校与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中心、科研处、国际交流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与知识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优秀论文作者、课题项目负责人及中外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实践经验与知识建构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校党委书记、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中心主任解超教授分别致辞。
王为松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史上的重大创新,已突破既有西方理论范式的解释边界,亟需构建具有主体性、系统性和世界性的知识体系。他从理论原创、学理提炼、共同体建设、话语传播四个维度,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时代使命与路径选择,呼吁学界以“中国学说”回应“中国实践”,以系统化知识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全球治理。

解超回顾了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强调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迫切性和基础性。他介绍了近年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该领域的探索进展,包括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与重点课题的研究、建设研究中心、打造省部级创新研究基地、组织专项课题研究等举措,并对会议的召开寄予厚望,期待思想交锋激发理论创新。

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院长杨力教授主持。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在为世界现代化版图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范式。深入梳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构建其知识体系,不仅是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校党委副书记尹晨教授主持主旨报告环节。八位来自中外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实践逻辑与全球意义,进行了深入论述。

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从大历史观出发,深刻剖析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工农联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聚焦哲学自主性问题,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必须以创造性思维为前提、以中西互鉴为路径,并重申“源”与“流”的统一是回应现实与历史的基本立场。

捷克科学院Marek Hrubec教授从全球治理视角出发,分析了“一带一路”“全球文明倡议”等对南方国家的制度型赋能作用,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可为全球提供系统性替代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主张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力量,提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支撑—国际传播”一体推进的知识生产体系。

英国诺丁汉大学Efe Can Gürcan教授从系统论角度,构建了以发展为引擎、治理为方向盘、现代化为目的地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结构,为理解中国特色路径提供国际表达。

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则重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政治学的元问题,倡议构建以“四公目标”为核心的“高阶政治学”,体现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创造。

华东师范大学瞿骏教授强调历史研究的“通心”能力,提出应以“国家心灵”与“社会心灵”双重维度重塑史学知识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历史主体性。

上海大学黄晓春教授以城市基层数字治理为例,提出数智化转型亟需“数据识别—知识建构—公众参与”三大共同体支撑,呼吁人文社科深度介入技术治理前沿。
研讨会设置“理论创新与全球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路径与世界意义”“人民本位与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与精神家园构建”“智能社会与青年使命——数字时代的现代化新图景与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角色与机遇”三个分论坛。
分论坛分别由上海市教科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思想理论教育》副主编曹宁华,上海市社联科研组织处处长梁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经伟主持。来自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30位大会征文获奖作者与研究中心课题项目负责人分别作报告并展开研讨,研讨涉及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工智能伦理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交叉学科共建中国知识体系的活跃局面。

本次研讨会以“实践经验”“知识体系”为双重关键词,聚焦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界主动参与人类文明对话的责任与担当。研讨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国际传播叙事体系构建提供了新动力,也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摄影 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