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立信研究基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建设”学术研讨会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立信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刘经伟教授主持会议。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以及其他十六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约60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高原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团队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邓纯东教授认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问题。他具体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略。第一,巩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是大力发展新知识能力的战略基础。第二,中国走科技自主自立自强之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努力实现各方面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要从生产力的概念理解起。第一,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的一般规定。第二,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个完整整体,不是相对独立的。第三,要理解生产力的动态发展性。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要求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新的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黄承梁研究员认为,我们要站在更高层次更高视野来理解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形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浩浩荡荡的时代浪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生产力理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理念突破。
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教授从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属性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范式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他认为,所谓的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生产力的概念,是一种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是推动支撑并带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生产力的形态。它是高科技手段的运用、高效能的资源的利用和高质量的发展的一个成果。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先进类型的生产力。生产力的所谓新质,主要是指它在不同尺度上的要素构成及其背景环境的一种变化。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讲,会特别关注它特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生产方式。
国家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曾红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云飞、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琳、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全喜、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郝宇青分别发言。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职秘书、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叶柏荣进行了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