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学术交流与合作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年会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会计与财务变革”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7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等5家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数智浪潮下财会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校党委书记解超,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副会长、审计署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原司长李凤雏,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学术交流与合作分会会长、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何贤杰等出席并致辞。会计学院院长李培功主持开幕致辞。

解超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数字与智能技术正驱动时代深刻变革,为会计、财务等学科带来历史性机遇与挑战。他表示,学校将始终秉承“立信”精神,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智能会计等新兴方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期待与会学者能够充分交流、启迪思维,共同为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开拓新未来。
李凤雏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为财会审计领域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号召学术界立足理论前沿与政策实践,共同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型知识体系与行业治理框架,为财会审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何贤杰阐述了分会的使命担当与发展路径。他强调,分会将始终以推动财会审计学科理论创新、实践深化与学者协作为核心使命,着力构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精准应对数智时代财会人才培养的关键挑战,积极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财会审计自主知识体系、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与创新引领。
本次会议邀请7位专家作主题报告。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永强教授以“数智时代会计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为题,阐述了会计学科在数智化背景下的发展逻辑,提出财会人才需构建“技术—业务—商业”价值思维,成为“超越AI、超越会计”的复合型人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研究院院长刘勤教授围绕智能财务落地路径展开论述,他提出应综合考量技术、组织与环境等多维要素,通过构建“技术—场景—价值”实践框架,为企业推进智能财务提供可操作的实施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教授提出,人工智能在提升运行效率的同时,也需直面深层次制度约束,未来研究应着力推进“AI+制度”协同创新,为破解资本市场现实难题、构建会计研究新范式开辟方向。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孔东民教授分享AI与就业性别平等研究,发现AI产业重构人才需求、增加女性友好岗位,既揭示AI社会价值,也拓展了财会领域跨学科研究边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何枫教授以智慧法院建设为例,阐释其通过提升司法效率对企业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进而推动企业提升ESG表现,构建起“数字法治—风险约束—社会责任”传导机制,为数字化赋能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南方科技大学曾晓亮教授以“人如何战胜AI”为题,提出“看、做、写、想”四位一体的创新研究框架,强调学术灵感源于对新数据、新理论与新现象的深度融合。我校王孝钰副教授探讨了传统商帮文化在当代企业治理中的价值传承,同时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文化财务交叉研究中的量化应用优势。
“期刊交流圆桌论坛”环节,马永强、夏立军、孔东民、何枫、曾晓亮从《管理科学学报》《会计研究》《南开管理评论》《当代会计评论》等中英文期刊视角分享编辑经验。与会专家基于学术前沿趋势与实践发展需求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强调研究选题应扎根会计领域实际,紧密跟踪制度演进与实践场景变迁,积极服务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分会场交流研讨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会计、财务研究”,来自厦门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的6位学者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何贤杰、夏立军、孔东民等专家对论文进行了专业点评。与会学者围绕智能技术对会计理论、财务实践的影响展开了多维度探讨。
本次年会由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和我校主办,会计学院承办。
(供图 会计学院)